前十月國有企業利潤微降背后:新興產業表現突出,傳統行業面臨挑戰
來源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劉昱汝 徐蕓茜 北京報道
前10月,國有企業營業利潤總額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迎來雙降挑戰。
日前,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1—10月,全國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0.9%,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1%。具體來看,1—10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超67萬億元,同比增長0.9%;國有企業利潤總額超3.5萬億元,同比下降1.1%。
國資國企專家周麗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營業總收入雖呈正增長,但增幅僅為0.9%,反映出市場環境并不樂觀,企業在擴大營收上面臨挑戰;其次,利潤總額的下降或源于成本控制的難度加大,如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侵蝕企業利潤空間。此外,市場競爭加劇、政策環境變化及企業運營效率不佳等因素,也對利潤總額產生影響。綜合來看,增長放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利潤總額同比下降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不同國有企業所屬行業間存在顯著的利潤差異。由于各行業的市場環境、競爭格局、技術特點等因素的不同,導致各行業的盈利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2.9%,拉動規上工業利潤增長1.9個百分點。其中,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制造等行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73.3%、48.8%。
在周麗莎看來,高科技、新能源等行業憑借技術優勢、旺盛需求及高競爭壁壘,表現尤為突出。相比之下,煤炭、鋼鐵等傳統行業,受產能過剩、激烈競爭困擾,面臨較大挑戰。
“針對這些差異,國有企業已經或正在針對特定行業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或調整策略。例如,對于新興產業,企業可能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以搶占市場先機;而對于傳統產業,則可能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周麗莎表示。
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國有企業采取了多項舉措以應對經營壓力,確保穩健前行。
周麗莎對此表示,國有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優化運營流程,提高生產效率,以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國有企業也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通過多元化經營和跨界合作等方式,尋找新的增長點。此外,企業還加強了風險管理,提高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
周麗莎強調,針對當前利潤增長態勢,國有企業對未來幾個月的營收和利潤情況可能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和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國有企業有望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然而,企業也需要面對市場競爭、成本控制、政策環境等多方面的挑戰。
“在制定未來發展規劃時,國有企業可能會更加注重市場需求的把握、運營效率的提升以及風險管理的加強。同時,企業或將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拓展業務領域等方式,尋求新的增長點,以實現更加穩健的發展。然而,具體的預測情況還需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和企業自身發展情況。”周麗莎對本報記者補充道。
此外,數據還顯示,1—10月,國有企業應交稅費48524.7億元,同比下降0.4%。10月末,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4.9%,上升0.1個百分點。
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超5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統計局于11月27日發布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數據,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超5萬億元,同比下降4.3%。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顧問、經濟學家余豐慧對本報記者表示,下降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市場需求疲軟;其次,原材料價格波動,特別是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了生產成本;再次,國際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更大壓力;最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競爭加劇,利潤率降低。
具體來看,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530.9億元,同比下降8.2%;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3718.5億元,下降5.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559.0億元,增長0.9%;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501.7億元,下降1.3%。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于衛寧表示,10月份,隨著存量政策及一攬子增量政策協同發力、持續顯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穩定增長,企業利潤當月降幅明顯收窄。多數行業盈利較上月好轉,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等新動能支撐作用較強,原材料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利潤降幅大幅收窄。
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國內市場需求變化以及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對工業企業利潤造成了哪些具體影響?
余豐慧認為,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工業企業面臨外部需求減弱壓力,出口型企業訂單減少,銷售和利潤水平受直接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變化致部分行業供過于求,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被壓縮。原材料成本上升增加生產成本,對成本控制力弱的企業,利潤受沖擊更大。
不過,不同類型企業利潤均有回升。隨著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各類經營主體效益持續好轉。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股份制、私營和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降幅較9月份分別收窄27.7個、14.4個、14.3個和10.9個百分點;大、中、小型企業利潤降幅分別收窄27.1個、4.6個和1.5個百分點。
余豐慧指出,大型企業憑借資金實力和技術優勢,能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實施成本控制策略。相比之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有限,技術創新力較弱,面對市場波動更顯脆弱。此外,大型企業能快速享受政策紅利,進一步拉大與中小企業的差距。
“面對利潤下滑的挑戰,許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確實在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和轉型。具體措施包括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優化生產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拓展新的市場和客戶群體,多元化業務布局;利用數字化轉型,比如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競爭力。同時,企業也在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影響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余豐慧對本報記者補充道。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