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元:中國光伏出海正當其時
專題:第二十二屆年度管理大會
“第二十二屆年度管理大會——中國式現代化:數智之道”于2024年11月28日在北京舉行。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出席并發表演講。
劉漢元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光伏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需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為推動人類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理事長,各位董事長、書記,各位同行企業家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興再次參加年度管理大會,給大家分享新能源發展方面的事情。
近10多年來,中國的光伏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麥肯錫對中美兩國各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對比研究。中國光伏產業遙遙領先于美國,也同樣遙遙領先于德國、日本、韓國,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和較強的話語權。
從市場占有率看,中國光伏產業占據了全球85%以上的份額。產能規模來看,硅片產能占全球比重超過95%,電池超過90%,組件超過85%。其實至少還有10%是中國資金,中國資本,中國的話在對南亞和其他國外的產業投資,整個環節從頭到尾,中國基本上占據了全球的90-95%這樣一個份額,中國企業一個車間的電池產能就超過整個歐盟的產能,從制造成本來看,中國光伏制造成本全球領先。
美國給予光伏制造的補貼是中國光伏制造全成本的2倍還多,歐盟的成本更高。從應用端來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十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8年居全球首位,光伏也成為我國裝機量第二大的發電電源,明年將成為中國第一大發電電源。從發電成本來看,近十年里,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全球范圍內發電的成本降到了1毛到2毛錢1千瓦時,是當今世界最經濟的發電方式。
從能源產出看,制造光伏系統全過程消耗的電力,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內都可以全部收回,整個生命周期內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到100倍,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的產業。
從二氧化碳的減排角度去看,制造光伏每產生一噸二氧化碳,系統建成發電后每年就可以立竿見影的減少20噸以上的排放,整個生命周期內,減排可以超過500噸以上。
由于光伏、風能存在波動性,儲能就成為了平抑波動支撐電網穩定運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鋰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鋰電池儲能的度電成本已經降到三毛或者以下每千瓦時。
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今年9月已經達到了53%。未來兩、三年有可能達到80%或者更高的水平,相關機構測算,未來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將會擁有5億到10億的保有量,積極依靠汽車車載的電池能夠支撐那個時候的中國電網運行三天到五天。
出口方面,中國“新三樣“也成為新的爆款,在去年全年出口總額超過了萬億元人民幣,到2023年底,中國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5%,74%、63%,各方面遙遙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2023年我國進口原油消耗外匯儲備3400億美元。原油外貿依存度超70%。其中80% 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安全存在外匯、運輸等較大隱患。
事實上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條件,用2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可以完成,實現對每年5億噸進口原油的全部替代,經測算未來20年,我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加上配套的儲能和電網的改造項目,每年平均投資強度可以達到10萬億到20萬億元,20年達到200-400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并且帶動鋼鐵、水泥等產能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提升,從而有效拉動國內市場就業,可再生能源有望彌補地產行業下降的這種壓力,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強勁引擎,并助力有可能提前5年,甚至10年以上的時間實現碳中和目標。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要實現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全球的裝機數目至少還要提高3倍以上,要實現我國碳中和的目標和全球的碳中和目標,每年需要1千個GW,2千個GW,甚至更高的年度裝機才能實現2050、2060年那個時候的目標。
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和國際貿易壁壘帶來的雙重風險,中國如何突破,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使我們的人民幣走出去, 我們的產品走出去,我們的項目走出去,加快我們的貨幣國際化的進程,加快我們國內循環,國際循環一體化的過程,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去推動,尤其我們在座的各位國企老大哥,大家帶頭去推動。稍加測算下來,如果我們做得好,每年有可能有10萬億,20萬億,30萬億這樣規模的人民幣可以走出去,能源項目可以走出去,實現推動人類能源轉型的巨大目標。
最近在成都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光伏論壇,聯合國一個前秘書長,世界太陽能理事會的CEO對中國的行業給與了高度評價,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有我們各位的身影,一起參與偉大的時代,未來十年,二十年這個偉大進程,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