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一天蒸發超400億!2024“漲幅王”寒武紀暴跌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國際金融報
究竟誰在背后“爆炒”寒武紀股價?
“今天真是腥風血雨的一天。”1月16日下午,在寒武紀的投資者交流平臺上,一位投資人這樣寫道。
當天,被譽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股價突遭重創,一度暴跌超過16%,從開盤價688元急挫至580元。截至收盤,寒武紀股價下跌14.65%至594元,最新市值約為2479.69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市值蒸發超400億元。
在此之前,寒武紀的股價可謂“狂飆”。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里,該公司股價從2024年9月9日收盤的210.71元,飆漲至2025年1月10日收盤的729.97元,累計漲幅接近2.5倍,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與2024年2月的股價最低點103.03元相比,寒武紀的股價更是實現了6倍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寒武紀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87%,剔除新股后,一舉奪得A股年度漲幅王的桂冠。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盤,寒武紀的股價高達658元,成為A股市場上僅次于貴州茅臺的第二高價股。當下,寒武紀在科創板的市值排名中位列第三,僅落后于中芯國際的(3910億元)和海光信息(3087億元)。
然而,就在股價暴跌前兩天,1月14日晚間,寒武紀發布了業績公告。公告顯示,2024年度,公司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0.7元至12億元,同比增長50.83%至69.16%;但歸母凈利潤仍為負值,預計為-3.96億元到-4.84億元,不過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幅度有所收窄,收窄比例為42.95%到53.33%。
顯然,寒武紀高達2500億的市值并非由其持續虧損的凈利潤所支撐。那么,究竟是誰在背后“爆炒”寒武紀的股價?
機構抱團買入
“寒武紀是5億-6億年前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質紀年。在這個時期,物種多樣性出現了空前的提升。我們取這個名字是希望看到,人工智能時代也能出現各種技術的大爆發。”寒武紀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天石曾如此解釋公司名稱的由來。
“天才學霸”陳天石16歲成功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里最年輕的博導。2016年,31歲的陳天石“下海”創立了寒武紀,主營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IPO之前,成立僅4年的寒武紀密集完成了7輪融資,合計籌資超過45億元,投資方包括科大訊飛、元禾原點、阿里巴巴、聯想創投、中金公司等。
2020年7月20日,在刷新彼時科創板審核的最短時間紀錄后,寒武紀迎來敲鐘時刻。頭頂“AI芯片第一股”的光環,寒武紀上市首日股價最高達295元,相較發行價64.39元大漲3倍多,市值一度超千億元。
然而,將時間軸拉長來看,寒武紀上市后的股價走勢如同坐“過山車”。上市之初,其股價一度飆升至281.5元的高點,但隨后便陷入了長時間的波動下跌之中。截至2021年8月股價已跌落至100元以下,而到了2020年3月下旬,更是跌破發行價格,且在2020年4月下旬的盤中交易中,股價進一步探底觸及了歷史最低價46.59元。
此后,寒武紀的股價一直未能突破100元的關卡。然而,2023年ChatGPT的火爆出圈,徹底點燃了AI賽道的熱情。作為AI芯片公司,寒武紀的股價也隨之一路飆升,于2023年4月一舉攀上270元,市值再度突破1000億元大關。
好景不長,2023年下半年,寒武紀遭遇了多位創投股東的清倉式減持,股價隨之回落。至2024年2月,其股價再度跌破百元大關。
這也是寒武紀新一輪行情的起點。自2024年2月以來,寒武紀股價開始出現震蕩上漲的趨勢,直到2025年開年再次攀升至新高。1月10日,寒武紀股價最高達到777.77元/股,與一年前即2024年1月10日盤中最高點的121.72元相比,股價上漲約540%。
寒武紀股價水漲船高,公司實控人陳天石的身價也隨之上漲。在2024年胡潤百富榜中,陳天石以320億元的身價排行第140位,榮登南昌首富。
機構抱團,是寒武紀這場股價瘋漲的“資本盛宴”背后的核心邏輯。目前,寒武紀的前十大股東主要以機構為主。wind數據顯示,2022年末,寒武紀持倉機構總數為156家,合計持股1.466億股;而至2024年中期,機構持股直線上升至739家,合計持股2.094億股,持股超過50%,其中基金持股占比23.51%。
而截至2024年9月末,在寒武紀的十大股東中就有5只基金,包括華夏上證科創板50、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等,華泰柏瑞滬深300成為新晉前十大股東。
寒武紀前十大股東(截至2024年三季末)制圖:馬云飛
機構不斷入局的同時,寒武紀的股東人數也在銳減,2023年年末,寒武紀股東戶數33184戶,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經降低到26469戶,3個季度累計減少6715戶。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股價的持續飆升,寒武紀陸續被科創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A500指數、國證芯片指數等多個重要指數被動納入,也贏得了大量被動資金的青睞與配置。
艱難優化盈利
股價一騎絕塵,市場卻對寒武紀的未來發展前景存在分歧,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注意到其股價正在遠離業績基本面。畢竟,自成立以來8年時間里,寒武紀始終未能實現盈利。
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3年,寒武紀分別虧損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25億元、12.56億元和8.48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依舊告虧7.24億元,累計虧損超過50億元,一度被納入科創板十大虧錢公司榜單。
寒武紀業績(2017年—2024年前三季度)制圖:藺文晴
由于虧損加劇,寒武紀的現金流也在吃緊。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寒武紀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9.58億元,而2023年年末這一指標則是39.54億元。
研發費用居高不下是寒武紀虧損的主要“元兇”。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寒武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36億元、15.23億元、11.18億元及6.59億元,與之對應的營業收入則是7.21億元、7.29億元、7.09億元及1.85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分別是157.5%、208.9%、157.5%及356.2%。
智能計算集群系統、云端產品線、邊緣產品線、IP授權及軟件的寒武紀主要業務板塊。在成立初期,鑒于芯片設計周期長、技術難度大,寒武紀選擇了研發難度和成本相對較低、周期也較短的芯片IP產品作為切入點。
2017年至2019年,寒武紀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向華為海思銷售終端智能處理器IP,然而,2019年華為海思決定自研人工智能芯片(NPU),寒武紀因此痛失了這一重要客戶,由此寒武紀的IP授權營收大幅下滑。
之后,寒武紀的營收結構發生變化,2019年至2023年,寒武紀最大的營收來源均為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寒武紀解釋稱,該公司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是將公司自研的加速卡或訓練整機產品與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務器設備、網絡設備與存儲設備結合,并配備公司的集群管理軟件組成的數據中心集群,其核心算力來源是公司自研的云端智能芯片。財報顯示,2021年至2023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4.56億元、4.59億元和6.05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63%、63%、85%。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3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