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專題:金麒麟論壇 · 2024金融新篇章
新浪財經2024年會暨第17屆金麒麟企業家論壇于2025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出席并演講。
劉俏強調,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重新構想增長,要思考如何讓全要素生產率重新回到相對比較理想的增長水平。中國政府的表述非常堅定,關于新質生產力有很多描述,一定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核心標志,換句話說,衡量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準就在于全要素生產率能否提升。
按這個角度,他指出,未來的增長資源無外乎兩個東西,一個是科技革命催生出新的節點行業,未來新興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這些領域可能提供大規模的規模經濟或者范圍經濟,帶來效率提升的巨大可能性。另外一點,在中國比較特別,很多領域因為制度扭曲導致生產率水平比較低。中國在目前相對還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制造業現在占到GDP的26%、27%的水平,美國在2022年GDP里面只有10.7%是制造業,這是為什么一再強調大規模的產業場景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非常重要。
此外,劉俏提到,經濟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領域有巨大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空間。他以農業為例,2023年農業GDP占比非常低,但是就業人員仍然有22.8%,這說明農業的生產率水平是比較低的,背后缺乏大規模的生產場景,缺乏產業資本對農業、農村還有農業從業人員的巨大投資。這背后跟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新型城鎮化部署沒有完全到位是連在一起的,通過釋放政策改革的紅利,能夠帶來新質生產力的可能性。
未來如何尋找增長的來源?劉俏強調,有一個認知需要改變,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自變量,每年基本帶動全球將近30%的經濟增長,制造業占全球的比例不管是增加值還是總產值,都在30%以上。他提到,全球化時代用北大哲學系王博教授曾講過,全球化時代“在一起,做自己”。“我們在一個平的世界里面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尋找在價值鏈產業鏈里面的位置。但是現在碎片化時代,在技術脫鉤、各種脫鉤的大背景下,也可能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在一起,更好地對新型全球化的形成來貢獻中國力量。”
“怎么做好自己”是增長的時候應該考慮的具體舉措,像政策創新,做好對明年的經濟預測,通過政策創新來捕捉一些不確定中的確定部分。同時,政策創新工具方面也留下很多想象空間,也推出很多新的舉措。他預測,2025年GDP約為5%。
除此之外,劉俏提到,還有很多其它的領域是確定的。
他表示,比如科技創新,怎么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中國經濟的科技元素,通過研發,特別基礎研究的投入,來重新塑造產業層面上的引領能力。
他還提到,經濟再平衡中居民消費占比38%非常低,比美國的68%低了30個百分點。未來中國的居民消費率可能達到60%的水平,其中服務消費從現在的50%不到,提升到60%左右。這種背景下會帶來很多新的投資可能性以及需求的遷移,背后和居民收入有關系。提高居民收入有很多途徑,比如解決中國困擾很久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比如金融行業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讓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從目前占GDP4%提升到美國的16%,這背后都會帶來未來成長的可能性,帶來居民收入占比的巨幅上升,對經濟的再平衡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也是不確定當中一些確定的東西。
此外,在房地產方面,我國的新模式在形成過程之中。房地產投資對GDP的貢獻,2021年只有1.1萬億美元,而消費貢獻2.78萬億美元,消費是投資的2.5倍。現在房地產只是一種投資品,不是消費品。未來隨著新模式的形成,大量的未來新市民或者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到城市來的人,他可能選擇住房消費這種形式,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形成房地產新的模式,而這背后帶來的服務消費各個領域的結構巨大變遷,這對中國GDP未來的構成會帶來深刻的影響,這里面有很多可以嘗試的模式創新的可能性。
最后,劉俏強調,對企業而言,出海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藍海。“現在中國GDP占全世界18%,如果我們只考慮這18%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講放棄了82%的全球市場。對一個企業而言,很難做成全球性的偉大企業,你需要考慮海外市場。”另外,他指出,現在全世界價值鏈的偏中下游對中間品依賴非常高,中國未來面臨很大的挑戰在于往上游走,往上游走必然意味著要出海,要進行投資。這種方式下,有利于形成對我們比較有利的外部環境,而且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的增長有重要作用。
“如果做好自己,2025年、2026年以后越來越好。做好自己需要創新需要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一旦我們做好自己,其實很多問題是容易解決的。”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3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