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獻策 為民生建言
昨天下午,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全體委員及列席人員認真聽取發言。 實習記者 金瑤攝
本報記者 孫穎 張驁 景一鳴
昨天下午,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5位市政協委員走上主席臺,進行大會發言。提升普惠托育服務可及性與安全性、把北京中軸線打造成“超級大IP情感故事線”、營造生態激勵青年人勇挑大梁……委員們聚焦民生改善、文化繁榮、科技創新等領域,建言獻策。
民生
提升普惠托育服務可及性與安全性
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劉存志代表農工黨北京市委發言。他說,調查顯示,本市至少有50%的家庭有送孩入托意愿,“小小孩”入托的安全與距離是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建議探索屬地綜合監管,提升普惠托育服務可及性與安全性,以社區托育服務為基礎依托,以用人單位辦托、幼兒園辦托、家庭托育點、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等形式為補充,因地制宜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可承受、安全有保障的優質托育服務。
市政協委員、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巖代表民革北京市委發言。他說,近年來,北京傳統化石能源占比逐步降低,建筑與交通行業逐步電氣化,城市能源轉型的壓力將轉移到電力和熱力部門。自2024年起,中央財政支持試點城市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要抓住這一契機,將城市更新行動作為推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來自體育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海南國際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娜為推動全民健身發展建言獻策。她說,今天的少年力量就是明天的中國力量,要持續加大對青少年的體育宣傳力度,定期開展體育文化節,充分發揮青少年對家長的帶動作用,“小手拉大手”讓運動成為生活習慣。要維護好、利用好雙奧遺產,整合北京體育資源,科學規劃公共健身場地,合理布局健身設施,堅持科技賦能,用新型、智能化器材代替老舊設施,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文化
推動中軸線文化價值最大化發展
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張振軍代表民盟北京市委發言。他說,北京人文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在科技賦能、品牌塑造、國際開發等方面有待持續發力,應大力推動科技與文化、演藝、旅游、體育、商業的跨界融合。比如基于北京中軸線文化打造多點支撐、穿珠成鏈的“超級大IP情感故事線”,推動北京中軸線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一體化最大化發展。
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臺聯副會長陳偉代表臺盟北京市委發言。他說,隨著首都“四個中心”核心功能的不斷強化,京臺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一定能夠進一步擴大。要立足首都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京臺文化交流的渠道、載體,鼓勵、支持更多臺灣同胞積極參與開放創新項目,融入首都文化事業發展進程。
市政協委員、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代表北京市工商聯發言。他說,城市副中心未來將形成年客流量超2000萬人次的國際旅游度假區,要加快謀劃推動環球影城二期建設,抓好灣里、頂點公園、海昌海洋公園建設。加強景觀營造,增加親水、濱水空間。
科創
激勵青年人勇挑大梁
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國家實驗室主任謝曉亮代表無黨派人士發言,建議營造良好科研和人才培養生態,全力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他說,最好的學生,應該可以超越老師,最好的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超越自己。名師出高徒,更要高徒出名師。如今的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需要設計、發展一套適應新型人才、青年科學家、青年發明家的創新培養生態和幫扶策略,向有自主原始創新能力的年輕人傾斜資源,激勵他們勇挑大梁。
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一級巡視員蘇宏代表民建北京市委發言。蘇宏建議,加快“數實融合”步伐,提速新型工業化進程。推動“數實融合”要發揮龍頭企業的骨干作用,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和實施指南,以優質應用場景加速全產業鏈條深度貫通、以高質數據高效流通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以“AI+”創新應用加速智能制造升級迭代。
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春英代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發言。她建議,要加強“三城一區”增量資源合作共建,比如以共建方式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或聯合實驗室、設立聯合攻關專項資金、探索“前沿研發+產業集聚”的母工廠發展模式等,探索經濟貢獻共享機制,形成市區對“三城一區”協調發展的支持合力。
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沈騰代表民進北京市委發言。他建議,要完善科技金融人才體系,驅動創新發展。助力金融資本賦能科技創新,需要更多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產業的專業人才。要完善規劃和政策體系,基于北京科技創新需求,制定全市科技金融人才戰略規劃,明確目標、任務、指標和保障措施等內容。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3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