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內,解放軍分4路“圍島”,臺軍爆發退伍潮,臺學者講實話
24小時內,解放軍分4路出動“圍島”,效果逐漸顯現,臺軍爆發“退伍潮”,臺名嘴講出實話!“臺獨”分子末日將至?
據臺媒報道,昨日,有22架解放軍戰機在臺海上空展開行動,其中19架越過所謂的“海峽中線”,配合軍艦進行戰備巡航,對臺灣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
短短24小時之內,解放軍分四路出動“圍島”,這樣的軍事動作可以被看作是對民進黨當局持續挑釁大陸的回應,也是對“臺獨”勢力的強烈震懾。
近年來由于民進黨當局不斷挑戰大陸的底線,解放軍在臺海加強了軍事存在和行動力度,而這中行動不僅是合理的回應,而且是必要的戰略舉措。
現在,解放軍這一行動,另一層效果顯然正逐步浮現。
近日,有關臺軍的一組數據被披露:
其一,臺軍爆發“退伍潮”。
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選擇“賠錢提前退伍”的官兵人數激增,從401人躍升至去年的1565人,增長了近四倍。
其二,志愿役人數也銳減至約15.2萬人,創下自2018年以來的新低。
其三,臺軍部隊的“編現比”則從2020年的88.57%下降到2024年的78.6%,低于一般認為作戰所需的最低85%的標準。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臺軍當前面臨人力嚴重短缺的尷尬處境。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在這樣的情況?
臺防務部門給出的解釋是“少子化”趨勢和社會企業爭奪人才,但島內輿論普遍認為這一說法根本沒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反而,分析普遍認為,解放軍對“臺獨”勢力的強力震懾產生了“附帶效果”,這才是關鍵因素。
解放軍在臺海保持高壓態勢,不僅對“臺獨”有立即性的威懾作用,更在長期上削弱了臺軍的作戰意志。
從歷史事件來看,臺軍的“退伍潮”在2022年和2024年達到高峰,這正好與佩洛西竄訪臺灣時間和賴清德就職時間相吻合。
而每當這些事件發生時,臺海局勢都會變得非常緊張,解放軍也都通過圍繞臺灣進行的軍事演習向世界展示了其強大的能力。
這種情況下,許多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解放軍的軍事力量不容小覷,搞“臺獨”或挑釁大陸會帶來嚴重后果。
而現在,自民進黨上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賴清德還提出“新兩國論”,這顯然加劇了兩岸的緊張關系。
此外,民進黨當局為實現其政治目標,不顧島內民眾的反對,有意延長了臺軍的“義務役”服役期限。這一舉措對適齡男性的職業和婚姻規劃產生了負面影響,使他們對服兵役產生了更多的抵觸情緒。
臺媒進一步分析指出,由于兩岸關系持續緊張,臺軍在強化新興戰力與后備力量及恢復一年制征兵等政策上,需要抽調大量人力來建立新單位,導致基層部隊的人員編制不足,戰訓壓力不斷增加,這也導致了更多人員的流失。
所以在這里我們就不奇怪臺軍為什么爆發“退伍潮”,正因為解放軍的行動,讓島內看清楚,搞“臺獨”是什么后果。
在這樣的環境下,臺軍年輕士兵寧愿花錢退伍,也不愿置身于這種高風險的局勢中。
島內知名學者謝志傳講出實話,民進黨口口聲聲喊“抗中保臺”,臺灣年輕人已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
近年來,臺灣社會普遍出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年輕人對參與軍事沖突,尤其是為“臺獨”而戰,表現出極大的消極情緒。
根據各種民調顯示,有70%到80%的年輕人不愿意上戰場。這種態度直接影響到了臺軍的戰斗力,無論是募兵制還是征兵制,都難以解決軍隊人力短缺的問題。
即便臺灣不斷增加軍費預算,也很難填補這一根本性的缺口。
未來,臺軍可能面臨著坦克駕駛員、戰機飛行員等嚴重不足的問題。
例如,到2026年,臺灣計劃接收66架F-16V戰機,但飛行員卻可能嚴重不足。同樣的窘境也出現在坦克部隊上:有炮手,卻缺乏駕駛員。
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很多人覺得“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
話說回來,軍隊戰力關鍵還是“人”,兵力短缺,采購再多的美國武器又能怎么樣呢?其實,這正是所謂“以武謀獨”無路可走的重要原因。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3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