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上班每天30元還管飯 多地注冊“假裝上班公司” 律師:警惕背后社保代繳騙局
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鄒阿江
近日,一個名為“假裝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fā)熱議。該公司以每天30元的費用,為用戶提供工位、網絡及茶水等基本辦公設施,營造出一個模擬的工作環(huán)境,吸引了部分自由職業(yè)者的嘗試。
這一低成本辦公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現象,也引發(fā)了網友們關于社會價值和法律風險的廣泛討論。誰會去自費“假裝”辦公?現實中的“假裝上班公司”正如網友熱議那般火熱嗎?這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風險?1月14日,封面新聞記者進行了走訪。
辦公室
記者探訪:
寫字樓空閑辦公室變身“假裝上班”公司
更像是“共享辦公室”
什么是“假裝上班公司”?在相關的宣傳圖文中,可以看見,它提供了一個類似于辦公環(huán)境的場所,有工位、網絡、打印機、茶水、衛(wèi)生間等,只需30元,就可以在這里“朝九晚五”待上一整天。
記者日前來到成都武侯區(qū)一家“假裝上班公司”進行了實地探訪。接近40余平米的辦公室內,整齊擺放著10張桌椅,還有飲水機、黑板等配套設備。“我們主打線上業(yè)務,但公司需要一個注冊地址,所以租了這間房子。”阿俊介紹,這間工作室他是在2年前租下的,工作室的房租3000元/月。
去年年底,阿俊突然看到“假裝上班公司”在網絡走紅,于是在各大平臺發(fā)布了信息,“工作室可以容納至少8~10個人,如果把場地租給這些人,也許能省下一些房租。”
阿俊表示信息發(fā)布后,前來咨詢的人群主要是大學生和正在找工作的人。“為了規(guī)避風險,我們不提供勞務合同,可以理解為虛擬人生體驗。”阿俊告訴記者,按照顧客的要求,他們也可以提供情緒價值服務。“比如給他們下達工作內容,監(jiān)督他們上班等等,模擬一些上班的情景。”
阿俊分享還有人開著玩笑建議可以再設置一些“高級”崗位,比如做個有隔間的辦公室,就代表“經理工位”,收費可以稍微貴一些。但阿俊認為,“假裝上班公司”和此前流行的共享辦公室是同一商業(yè)邏輯,都是多渠道去經營利用同一空間,實現商家收益的最大化,但這波流量熱度總會過去。“就當是提供一個辦公場所,大家能交個朋友,但本質上我是想節(jié)省成本,所以沒必要為了熱度炒作,再去裝修。”
30元/天 包午飯兩葷一素
“假裝上班公司”值不值一試?
自費30元去這樣的共享空間,到底值不值呢?
在自由職業(yè)工作者李先生看來,去“假裝上班公司”上班性價比很高。李先生介紹,他不習慣于在家里辦公,在家總想躺著或者刷刷手機,所以他總是去外面找一個公共場所辦公,他最常去的就是咖啡廳。“基本上點一杯咖啡要40元,主要是中途吃午飯或者去衛(wèi)生間就很不方便,沒有人幫忙看守貴重物品,拿走東西再回來后可能座位又沒了,得重新找地方。”相比而言,李先生認為去“假裝上班公司”,既能享受一個舒適的辦公場所,還沒了“座位”焦慮,非常方便。
然而也有人認為,去“假裝上班公司”,非常考驗自律。大學生吳同學向記者分享說,“我之前考研學習,都是大清早去圖書館排隊,偶然刷到有這個‘假裝上班公司’,看照片環(huán)境還不錯,就去試了一次。”但吳同學覺得,這與此前走紅網絡的“共享自習室”差不多,一個房間有10多個工位,但每天只有2-3人去“付費上班”。“我是個不太自律的人,我去的那家店太冷清了,沒有學習的氛圍,后來就還是去圖書館學習了。”
記者注意到在小紅書、閑魚等平臺,都有關于“假裝上班公司”的帖子,還有人發(fā)帖做起市場調研:“想開一家‘假裝上班公司’,會有人去嗎?”
網友分享發(fā)帖
網友做市場調研
評論區(qū)下,網友調侃:“自費上班的時代來了嗎?”也有人留言提醒:“還是要謹慎,這個商業(yè)賽道已經卷起來了,很多地方都是30元可以待一天,還包飯。”
多地注冊“假裝上班公司”
有商家提供社保代繳服務
事實上,不僅是寫字樓里的工作室,有些畫室、咖啡店,也蹭著熱度,結合著自身特點,紛紛發(fā)布帶有“假裝上班公司”話題的帖子。“其實在工作日,畫室是空著的沒什么人來,我覺得能以優(yōu)惠的價格,把場地提供給需要的人也挺好的。”一畫室店主張女士說道。
記者調查發(fā)現,從去年12月開始,“假裝上班公司”在全國部分城市注冊成立。通過愛企查顯示,這些公司的注冊資本在1~10萬元不等,公司成員共1-3位,均未提供聯系方式。
一位來自云南的網友,發(fā)布了相關招募帖子,其表明“我開了一家公司,公司沒有業(yè)務,可報名假裝上班,一天只需要30塊,中午管飯,兩葷一素。”該網友介紹,他們是一個軟件工作室,有營業(yè)執(zhí)照。“不僅是提供午餐、辦公場所服務,有些人不想斷繳社保,還可以自費通過我們幫忙繳納社保,我們就收取手續(xù)費總額的5%。”
可代繳社保
面對如此新穎的商業(yè)模式,有網友提出,那開一家“假裝上班公司”是否會存在法律風險?普通市民“假裝”上班,又應該注意什么?
律師:此類服務公司本身存在風險
應擦亮雙眼小心謹慎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趙良善律師認為:單從“假裝上班公司”字面理解,“假裝上班者”并非真的上班,“假裝上班者”與公司并未建立勞動關系,公司僅為“假裝上班者”提供場所服務而已。
若涉事公司明明無實習資質及條件,偏偏公然為“假裝上班者”開具實習證明,顯然違法,所開具的實習證明是失真的。日后,若“假裝上班者”被證實虛假實習,將對其求職或個人征信等造成不良影響。
趙良善表示,與用人單位建立合法勞動關系是繳納社保的前提,如《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jiān)督辦法》第31條明確規(guī)定,用人單位或個人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虛構勞動關系繳納社保的行為,均屬于騙保行為。在雙方不具有勞動關系的語境下,涉事公司卻為“假裝上班者”代繳社保,即掛靠社保代繳,很明顯有悖于法律,與法律背道而馳。
“假裝上班公司”是否存在法律風險?趙良善指出,此類服務公司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方面,若假裝上班的人員增多,在服務公司場所聚集,不可避免會導致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服務公司應考慮如何管理,避免非法經營。另一方面,于“假裝上班者”而言,若服務公司利用假裝上班的場所,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或虛假宣傳、欺詐等活動,屆時若“假裝上班者”無辨別力,極易被蠱惑上當受騙;若服務公司借機搜集“假裝上班者”的個人信息,“假裝上班者”還面臨個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的風險。
趙良善建議,如果公民考慮到“假裝上班公司”上班,應謹慎、擦亮雙眼,尤其是注意以下事項:一是避免被洗腦或被動參與有關違法行為,比如詐騙、傳銷等。二是守護好個人隱私,不輕易將其身份證、銀行卡、電話卡等出借或交由他人使用。三是若有社保繳納或者實習需求,盡可能通過正規(guī)用人單位辦理,以免得不償失、追悔莫及。
轉載原創(chuàng)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ddcec.cn/post/32767.html